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金華人,從小就聽說過金華山上的黃大仙。而作為金華最為知名的「道教神仙」,黃大仙宮更是終日香火不斷,每逢佳節人流不息。
但是眾所周知,黃大仙本身是一個虛擬神仙,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這個人物。但是其最後成為金華一代本土神話故事的象徵,更是無數人相信金華歷史上本身就有這麼一號人物。那麼這種群眾的錯誤記憶是怎麼被構建起來的呢?今天我們就從黃大仙的衍生說起。
關於黃大仙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東晉葛洪的《神仙傳》中,其載金華丹溪(一說為現金華市蘭溪市,一說為金華市義烏市赤岸鎮)有一牧羊童叫做黃(皇)初平。有道士見其善良,便邀回金華山石室中修鍊,此後一過便是四十載。
黃初平有個哥哥叫做黃初起,尋弟弟不得,後經一道士的指點來到金華山尋找弟弟。當然了,這個時候的黃初平已經不是四十年前的黃初平,兄弟兩剛一見面,黃初平就給哥哥施展了一出「叱石成羊」的仙術。黃初起見弟弟如此牛逼,立馬拋妻棄子(原文就是這樣),跟黃初平在金華山一起修鍊了。黃初平也給哥哥吃了仙丹松脂茯苓,五百年後,兩人修道已成,可日行千里,卻依舊保持童顏。回到鄉里,見親族全部死絕了,於是黃初平改名赤松子,黃初起改名魯班,兩人一起傳道收徒,後使得數十人一同成仙。
整個故事很簡短,也很平常,無非就是「變石頭「、」煉丹藥「、」長生不老「,」飛的快「等其他神仙都會且最通俗的法術。特別是在魏晉那個到處都有神仙傳言,到處都有白日飛升故事的時代,黃大仙的故事就如無數繁星中那麼偶然的那一點,引不起人們的絲毫注意。
所幸的是其「叱石化羊」以及「兄弟修仙」的故事卻一直流傳在金華當地,例如李白的長詩《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中就有寫道: 徑出梅花橋,雙溪納歸期,落帆金華岸,赤松若可招。
這裡我們說一下為什麼自魏晉以來,弟弟黃初平可以成為文人吟詠的對象,哥哥黃初起卻逐漸消失在歷史故事中,這是因為黃初平碰瓷了中國古典神話中一個非常著名的人物—赤松子。赤松子最早出現在《淮南子》中,後又被中國第一部敘述神仙的《列仙傳》所描述,所以論資排輩,赤松子是妥妥的上古大神,中國神話系統中最早的本土眾神之一。其後他被描述為神農時期掌管下雨的雨師,也是上古五帝之一帝嚳的師父,這老資格簡直妥妥的。
其中關於赤松子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典故,相傳赤松子和赤須子本來是一對兄弟牧羊童,弟弟赤松子在天台山放羊時被一道人帶至山上石室中修鍊四十年。後哥哥經一道人指點于山頂找到弟弟,弟弟隨即給哥哥表演了一手「叱石成羊」的法術,於是兄弟兩一起在天台山學道,並以松脂肪茯苓為食,五百年後得道。有一天,兄弟兩人在天台峰青霞洞門口下棋,恰好一位叫做王質的樵夫上山路過,於是便放下斧頭,觀看起棋局來。一局棋罷,王質準備挑薪回家,卻發現自己發斧柄已經爛盡……
故事到這裡,大家應該恍然大悟了。沒錯,這個典故就是著名的「觀棋爛柯」,而爛柯山(原名石室山,現浙江衢州)和金華山在魏晉時期都屬於東陽郡境內,葛洪不過就是把赤松子的故事移花接木到了黃初平身上。這對於黃初平故事的傳播來說,其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幾近是無可替代的。
因為赤松子本身就是上古神話人物,是虛擬的,現在又用以虛擬人物套之,使得兩者形象合二為一,增加了傳誦度。只是可惜黃初起,魯班本身就是真實歷史人物,這是黃初起無論如何再怎麼碰瓷都碰瓷不了的,於是弟弟在歷史中逐漸顯赫,哥哥卻漸漸消弭無蹤。
但黃初平再怎麼碰瓷赤松子,兩者終究都是虛擬人物,沒有歷史考證的虛擬神仙註定無法存在太久。於是一本非常關鍵的書出現了,這就是南宋倪守約的《赤松山志》。該書先是闡述金華山上關於兩兄弟的仙跡,特別是金華山豐富且絢麗多姿的喀斯特地貌,也就是鼎鼎大名的雙龍洞,令百姓們對黃大仙仙跡深信不疑。接著對其師承、族譜、言語等內容開始填鴨式添加。使得黃初平開始從一個虛構的神話人物走向可考的真實歷史人物,這一步對其傳播積極性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於是到了明清兩代,金華本地史載開始大量收入黃初平的事迹,例如義烏人吳器的《婺書》、《浙江通志》、《金華府志》、《金華縣誌》等等,使得黃初平的故事逐漸從一個虛擬歷史人物成為一位在金華歷史上所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在一代接一代的記憶強化之中,有關於他的故事愈加豐富且生動,從而形成了一條完整的記憶生態,甚至開始向外延伸。
例如金華山上有一處鬥雞岩,就成為了黃初平《夜築鬥雞岩》的故事;金華北山有一處卧羊崗,最後演變成《卧羊崗》的故事。故事的過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內核無非是除暴安良、解救百姓、斬妖除魔、教化民風、展現神術等主題。即切貼合了封建的時代特徵,亦是百姓心中所求。由此黃初平徹底成為了黃大仙,受百姓頂禮膜拜,香火不斷。
故事到這裡,歷史上是否真實有個人叫做黃初平已經不重要了。傳說的特性決定了雖然老百姓在歷史進程中對某一件事不斷的再創作,但其並不會完全脫離實際,在千絲萬縷的關係中是歷史大背景和各種思想觀念的綜合體現。對於探索傳說形成背後的社會人情,或許能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歷史真相。
黃大仙到底是不是赤松子,兩人都是牧羊童出身,最後卻天差地別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金華人,從小就聽說過金華山上的黃大仙。而作為金華最為知名的「道教神仙」,黃大仙宮更是終日香火不斷,每逢佳節人流不息。
但是眾所周知,黃大仙本身是一個虛擬神仙,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這個人物。但是其最後成為金華一代本土神話故事的象徵,更是無數人相信金華歷史上本身就有這麼一號人物。那麼這種群眾的錯誤記憶是怎麼被構建起來的呢?今天我們就從黃大仙的衍生說起。
關於黃大仙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東晉葛洪的《神仙傳》中,其載金華丹溪(一說為現金華市蘭溪市,一說為金華市義烏市赤岸鎮)有一牧羊童叫做黃(皇)初平。有道士見其善良,便邀回金華山石室中修鍊,此後一過便是四十載。
黃初平有個哥哥叫做黃初起,尋弟弟不得,後經一道士的指點來到金華山尋找弟弟。當然了,這個時候的黃初平已經不是四十年前的黃初平,兄弟兩剛一見面,黃初平就給哥哥施展了一出「叱石成羊」的仙術。黃初起見弟弟如此牛逼,立馬拋妻棄子(原文就是這樣),跟黃初平在金華山一起修鍊了。黃初平也給哥哥吃了仙丹松脂茯苓,五百年後,兩人修道已成,可日行千里,卻依舊保持童顏。回到鄉里,見親族全部死絕了,於是黃初平改名赤松子,黃初起改名魯班,兩人一起傳道收徒,後使得數十人一同成仙。
整個故事很簡短,也很平常,無非就是「變石頭「、」煉丹藥「、」長生不老「,」飛的快「等其他神仙都會且最通俗的法術。特別是在魏晉那個到處都有神仙傳言,到處都有白日飛升故事的時代,黃大仙的故事就如無數繁星中那麼偶然的那一點,引不起人們的絲毫注意。
所幸的是其「叱石化羊」以及「兄弟修仙」的故事卻一直流傳在金華當地,例如李白的長詩《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中就有寫道:
徑出梅花橋,雙溪納歸期,落帆金華岸,赤松若可招。
這裡我們說一下為什麼自魏晉以來,弟弟黃初平可以成為文人吟詠的對象,哥哥黃初起卻逐漸消失在歷史故事中,這是因為黃初平碰瓷了中國古典神話中一個非常著名的人物—赤松子。赤松子最早出現在《淮南子》中,後又被中國第一部敘述神仙的《列仙傳》所描述,所以論資排輩,赤松子是妥妥的上古大神,中國神話系統中最早的本土眾神之一。其後他被描述為神農時期掌管下雨的雨師,也是上古五帝之一帝嚳的師父,這老資格簡直妥妥的。
其中關於赤松子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典故,相傳赤松子和赤須子本來是一對兄弟牧羊童,弟弟赤松子在天台山放羊時被一道人帶至山上石室中修鍊四十年。後哥哥經一道人指點于山頂找到弟弟,弟弟隨即給哥哥表演了一手「叱石成羊」的法術,於是兄弟兩一起在天台山學道,並以松脂肪茯苓為食,五百年後得道。有一天,兄弟兩人在天台峰青霞洞門口下棋,恰好一位叫做王質的樵夫上山路過,於是便放下斧頭,觀看起棋局來。一局棋罷,王質準備挑薪回家,卻發現自己發斧柄已經爛盡……
故事到這裡,大家應該恍然大悟了。沒錯,這個典故就是著名的「觀棋爛柯」,而爛柯山(原名石室山,現浙江衢州)和金華山在魏晉時期都屬於東陽郡境內,葛洪不過就是把赤松子的故事移花接木到了黃初平身上。這對於黃初平故事的傳播來說,其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幾近是無可替代的。
因為赤松子本身就是上古神話人物,是虛擬的,現在又用以虛擬人物套之,使得兩者形象合二為一,增加了傳誦度。只是可惜黃初起,魯班本身就是真實歷史人物,這是黃初起無論如何再怎麼碰瓷都碰瓷不了的,於是弟弟在歷史中逐漸顯赫,哥哥卻漸漸消弭無蹤。
但黃初平再怎麼碰瓷赤松子,兩者終究都是虛擬人物,沒有歷史考證的虛擬神仙註定無法存在太久。於是一本非常關鍵的書出現了,這就是南宋倪守約的《赤松山志》。該書先是闡述金華山上關於兩兄弟的仙跡,特別是金華山豐富且絢麗多姿的喀斯特地貌,也就是鼎鼎大名的雙龍洞,令百姓們對黃大仙仙跡深信不疑。接著對其師承、族譜、言語等內容開始填鴨式添加。使得黃初平開始從一個虛構的神話人物走向可考的真實歷史人物,這一步對其傳播積極性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於是到了明清兩代,金華本地史載開始大量收入黃初平的事迹,例如義烏人吳器的《婺書》、《浙江通志》、《金華府志》、《金華縣誌》等等,使得黃初平的故事逐漸從一個虛擬歷史人物成為一位在金華歷史上所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在一代接一代的記憶強化之中,有關於他的故事愈加豐富且生動,從而形成了一條完整的記憶生態,甚至開始向外延伸。
例如金華山上有一處鬥雞岩,就成為了黃初平《夜築鬥雞岩》的故事;金華北山有一處卧羊崗,最後演變成《卧羊崗》的故事。故事的過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內核無非是除暴安良、解救百姓、斬妖除魔、教化民風、展現神術等主題。即切貼合了封建的時代特徵,亦是百姓心中所求。由此黃初平徹底成為了黃大仙,受百姓頂禮膜拜,香火不斷。
故事到這裡,歷史上是否真實有個人叫做黃初平已經不重要了。傳說的特性決定了雖然老百姓在歷史進程中對某一件事不斷的再創作,但其並不會完全脫離實際,在千絲萬縷的關係中是歷史大背景和各種思想觀念的綜合體現。對於探索傳說形成背後的社會人情,或許能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歷史真相。